联系我们

湖北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电话/传真:027-59750559

邮箱:hnc403@163.com

邮政编码:430068

    

中心动态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告  >  中心动态  >  正文

关注 | 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市委书记谈科技创新

来源:湖北科技   发布时间:2021-11-09 21:55:39

关注 | 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市委书记谈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大增量。


当前,全省上下正强化六大功能,彰显湖北担当,用科教优势托起创新策源高地,加快湖北高质量发展。武汉市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布创新地图,提供创新资源的详细空间位置、所属区、技术领域、产业方向、组建单位等信息;襄阳出台《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聘任12名专家为全市首批科创顾问;宜昌三峡实验室已实质运行,组建106人的核心科研团队。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7月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制、评价积分制,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襄阳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一次性拿出4850万元进行资助奖励;宜昌市选派企业科技副总、发展顾问、集体经济专家服务团203人。


荆楚大地,科技创新脉动强劲。以下为武汉、襄阳、宜昌三地市委书记访谈。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新,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郭元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科技强省,明确支持武汉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武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禀赋优越,理应在湖北建设科技强省上发挥引领作用、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作出应有贡献。


武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坚持“四个面向”,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主导战略,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 加快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平台是打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利器。武汉充分发挥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提升集中度显示度,努力将东湖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一室一策”高标准建设光谷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支持建设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不断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目前,东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7家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营。


➤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武汉人才资源丰富,在校大学生常年保持130万左右,各类人才达285万。我们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探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与扩大对外开放并举,深入实施“武汉英才”等计划,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各类人才,建设一支适应武汉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坚持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快武汉人才集团建设,推动“名校育才”“名企用才”有效衔接,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吸引力强的人才支持政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近五年,吸引157万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


➤ 紧紧扭住转化关键环节,努力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建设,这是重大机遇。我们大力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发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建设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中试熟化基地、共性技术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今年1—10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890亿元、同比增长28.12%。


➤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最优生态。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经验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武汉纵深推进科技投入机制改革,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1%。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改革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权”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图片


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锻造产业转型“硬翅膀”

——访省政协副主席、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


记者:

马书记您好,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襄阳要加快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对这一定位和要求,襄阳有什么认识?


马旭明: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要扛牢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北部列阵的政治责任,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我市科创工作基础较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二,但存在高等院校不多、创新实力不强、体制机制不优等短板。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锻造产业转型“硬翅膀”,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竞争力强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

襄阳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马旭明:

一是抓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东津科学城、高新科技城、尹集大学城,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紧密推进,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今年8月开工建设,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明年3月将试运行。


二是抓成果转化。聚焦提升“纸变钱”“钱变纸”能力,推进重点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完善“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政府协助解题”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落地转化。


三是抓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强化招才引智、招高引新,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让各类人才在襄阳尽展所长、成就梦想。


四是抓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精准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科创型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进驻襄阳。


五是抓双链融合。围绕全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10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每个产业链建立一个专家团队,推动产业链创新发展。



记者:

襄阳要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举措?


马旭明:

我们探索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创协同机制,促进汉江科联网、检验检测中心等科技资源共享,牵头谋划科技合作项目21个,举办首届城市群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下一步,还将主动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和北京、上海等地科创中心,寻找更多科技合作切入点,形成一批科创引爆点,提升襄十随神科创水平。



记者: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环境。在这方面,襄阳市是如何做的?


马旭明:

具体就是强化“三个保障”,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税收、财政、土地等政策,提高政策供给效率。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5年内拿出10亿元科创资金,支持省内外高校来襄阳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科技人才,在子女上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真正让科技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在全市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图片


奋力建设区域性科创中心

——访宜昌市委书记王立


记者:

王书记您好,在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中,宜昌确定了怎样的建设思路及目标?


王立:

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科技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昌更好发挥全省“南部列阵”主引擎作用的重要抓手。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六城五中心”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显著、活力迸发的区域科创中心。


宜昌区域科创中心的内涵是“三区一地”,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打造“宜荆荆恩”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打造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打造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


我们提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提高到14%以上,占GDP比重提高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2%,形成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到2035年,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



记者:

围绕这些目标,宜昌制定了怎样的发展路径?


王立:

宜昌正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创新体系,可概括为“六个一”——


“一室”,即高标准建设湖北三峡实验室,聚焦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等研究方向,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宜昌建设精细磷化中心。


“一区”,即高水平推进宜昌高新区发展,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一圈”,即高起点打造环三峡大学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在宜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构建“产学研金服用”体系。


“一城”,即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一体”,即深化市域创新联合体,提升主城区创新能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实现全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一廊”,即构建“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搭建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创新链融合、产业链融通。



记者:

目前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王立:

当前,宜昌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开局良好。


一是区域创新合作破题开篇。成立“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创新联盟,开展中国创新创业挑战赛“宜荆荆恩”片区赛,启动“宜荆荆恩科创走廊” “环三峡大学科创生态圈”规划编制。


二是湖北三峡实验室实质运行。组建106人核心科研团队,投资5000余万元采购科研设备,市本级财政拨付到位经费4000万元,设立了1000万元的开放基金和创新基金,成立磷石膏综合治理研究院,启动重点科研攻关。


三是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初见成效18个园区平台类、14个科技产业类和13个技术攻关类项目加快推进,安琪酵母、兴发集团、宜昌人福共投入近20亿元,建设生物、有机硅新材料、国际药物3个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再造人才创新体系。制定出台了“1+4”人才新政,实施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为城市留人、为企业留才、为社会留量,让宜昌成为人才追梦筑梦圆梦的城市。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